历史的迷思

锻炼回来,傻傻的坐在窗台上,胡思乱想的时候,再次想到了那本书<大宋之变-1063-1086>,整部书就是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介绍了王安石从后台走向前台,最后走下神坛的过程,想起看完这本书时的掩卷深思,还是感觉很多困惑?
中学时学习历史,就一直称颂王安石是一个忠臣名相,为了国家,顶住各种压力,推行变法改革,最后由于神宗驾崩,失去最高层的支持而失败。可如果一个进行了十几年的变法改革,仅仅因为失去最高层的支持就彻底失败,还能说明变法是利国利民的吗?一个都城门卫冒死进献的[流民图]也让神宗警觉,但也被不允许任何反对声音出现的王安石压住。
王安石到底算是一个忠臣还是奸臣?为此,我还专门搜索对比了几个有关词汇,忠臣,权臣,奸臣,弄臣,佞臣。感觉在忠臣,权臣,奸臣中,他都有其中的某些特点,而我个人认知,感觉他在变法中的所作所为,符合奸臣的更多。而且因为他是当朝第一正相,他的流毒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宋朝开国皇帝留下了不准杀文官,甚至不准为难文官,特别是对言官,谏官,不管骂皇帝骂得多难听,都不用担心降职,更别说受到危害人身的处罚,这才有了被称作中国文艺复兴大成阶段的宋朝。而这一切的美好,都在王安石治下,变得不复存在。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面对各种反馈,反对,一意孤行,对不赞成变法的所有人,都进行降职发配处理,甚至恶意网罗罪名,改变了宋朝不因言获罪的传承,并出现了言官因谏言而死的现象。为了推动变法,王安石把所有反对变法,提出建议的人全部架空,赶出京城,提拔了一大批钻营取巧,只会歌功颂德奸佞之臣和酷吏,并开启了完全不顾实际,只为观点不同就大打出手的党争,彻底断送了宋朝建国以来的政治清明,并最终葬送了北宋的国祚(当然,也因为短短的哲宗之后,接着出了宋徽宗赵佶这么一个败家子,配上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奸相蔡京)。
实事求是地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内容,确实绝大部分是好的,但落地过程中,就会有各种心怀鬼胎的利益变种,就如好政策不出中南海一样,中国几千的吏治水平都是让人诟病的。
我一直疑惑,王安石这样一个在变法过程中很明显符合一个标准奸臣的所作所为的人,为啥会被史学家记载为一名忠臣名相?因为当地方官时的廉政爱民?王安石作为宰相的执政过程中也并不清廉呀,因为个人才华?可绝大多数著名的奸臣都是才华横溢的呀。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写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对王安石个人品德的认可,可但是那能多名臣名士的评价就一点都不算数吗?这是我看了这本书后仍然无解,甚至更深的困惑。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是我这里推荐的一本书,书里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税制改革,到供给侧改革等等,每一次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出发点,为什么在中国,房地产是政府深度关注,关心的,而股票市场好不好,并不是政府关心的,(个人感觉,起码在中国由骨子里的农业证明真正走向商业文明之前,中国政府不太会关心股票市场好不好,甚至会一直打压股票市场,因为基因里是农业文明和儒家结合产物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可能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想着普通老百姓的,劫富济贫的政府,而商业文明和海盗逻辑催生出来的政府,才会更关心代表资本利益的股票市场。这一段纯属个人浅薄的认知范围内,不知天高地厚的胡说八道啊)对于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与未来走向的人,可以从书中意会到一些精髓吧。
《历史的棋局》《王朝之痒》都对很多历史的无奈做出了分析。
张洪涛的《国殇》三部曲,按时间顺序对国民党抗战中的重要战役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对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名将进行了画像分析,并且点名了只有岗村宁次才是这一时期日本真正会打仗的名将。对与关心这段历史,特别是国民党抗战历史,以及对军事感兴趣的朋友,值得一看。
因为我们不应该相信一面之词,甚至都不能相信我们一直看到的,被告知的历史,希望能有更多的《南明史-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大宋之变》这类书的出版,让我们颠覆被告知的历史,扒掉一些被告知的名门正派的画皮,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江湖之远对庙堂之高的蔑视。

最烦扰凡人心的不也就是红尘中的爱恨情仇,市井巷陌里的人间烟火吗

晴天好耕作,雨天好读书,阴晴无定好品茗,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去生活。
愿你不慌不忙,不宠无惊,过一生。
《晴耕雨读,得闲饮茶》,为下一次的“塞外无人处,大漠诗酒狂”的小众美景的越野自驾按耐一下蓬蓬跳动的期待。

记于2023年6月17日22:59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